央广网盐城3月1日消息(记者王姝姝)“今年我提出大力推动乡镇小剧场建设的建议。之前我也提出过相关方面的建议,许多县、市情况改善。小剧场应该‘遍地开花’。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淮剧博物馆演员,陈澄将目光聚焦在了“小舞台”之上。

陈澄在巡演与调研过程中发现,许多城市大剧场建设较为完善,也确实带来了许多高规格的精彩演出。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,小剧场太少了。这几年,不少地区小剧场数量有所增长,为年轻演员提供机会,也引流了不少“新观众”。

规模体量、受众群体、演出形式,小剧场呈现出与大剧场完全不同的特质。“小剧场资金投入少一些,而且相对规模小、空间设置更灵活,可以开展一些沉浸式演出。”陈澄表示,小剧场完全可以打开思路、拓宽视野,开展各种类别、各种形式的联动式展演。不仅是演出形式更贴近观众,小剧场在表演方面其实毫不逊色,包括名师带徒、青年演员的折子戏,更能打开业余与专业共同牵手的空间。尤其在一些作品创作类的小剧场,青年演员能得到更多锻炼,也能让大家感受到与时俱进的作品的前进动力。同时,小剧场在自主购票方面,常有惠民活动,更能养成新的观众群体。